一名老员工对建厂初期的深情回忆
来源:众喜水泥网站 编辑:贾应炜
每当岐蔡线公共汽车缓缓驶离孔明大道的公铁立交,一种对岐星的眷恋就油然而生。每当蜿蜒的车流爬上黄土高坡,这座曾经养育了我48年的城镇,在我的视线中又一次轮廓分明起来。城市一隅,众喜,这家偌大的水泥制造企业又一次进入我俯瞰中的视野,许多往事浮现心头——28年前那个刚刚蹒跚学步的众喜、那些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面孔、那些确切的无法再确切的细节、那些艰难困苦中打拼过的岁月.......
1983年8月16日,岐星第一条土窑水泥生产线在渭河滩的沙田芦苇丛中破土动工了。
那时候,开挖地基用的是镢头和铁锨,一整天下来手上打起血泡是常有的事,建厂用的沙浆、混凝土用铁锨配料和搅拌,用小铁皮桶、橡皮桶盛装,人站在脚手架上挨个儿往上传送,一个桶用不了几天就掉了底,变了形,干活时汗流浃背,一休息下来胳膊就觉着酸痛难忍。在架上接砖、往架上抛砖手指都磨破了,休息在沙地上铺一个草帘子一倒下来就会呼呼地睡过去。当时村上人都说水泥厂当工人苦,其实当时有许多人都是做了大半年的建筑小工,然后才安装,调试,投产后成了水泥厂工人。当时大家蓬头垢面的干活,分不清谁是干部、谁是职工,干群关系非常融洽,凝聚力、战斗力都非常强。
条件艰苦,资金短缺,技术陌生是村干部们最头痛的事,也是工人们茶余饭后常挂在嘴边上的关心的事儿。并不平坦的乡村土路上,村里、厂里干部风尘仆仆的骑上自行车出差来来去去,为了节省钱,舍不得在外面吃上一碗只花一角二分钱的面条,宁愿回厂里和大家一起喝玉米粥、啃杠子馍、吃玉米发糕。象沙子、石头这些在渭河里能找到的原材料,就组织村民和员工去掏,去挖,用架子车去拉。河床中凛冽的寒风把手、脚冻得红一块、紫一块,干活很少停顿下来,一停下来就冷得不行!有许多人脚手长了冻疮、脸上起了紫色疙瘩,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,都争先恐后的把活往前赶。用的木料大多都是去河堤两边的林子里自己采伐。总之,只要能省钱的事,大家都乐意积极去干。
到了安装设备的时候,县城和岐山北山一带,虽然有好几家水泥厂已有多年成熟的技术和经验,他们都是岐山地区水泥制造行业的“老大哥”,任凭厂里村里干部百般努力,并没有换来这些前辈们对这个初来乍到的“后生”同情和支持,无奈之下,县政府乡企局的领导带上村干部去北山深处的千阳县一家水泥厂,请来了一名叫李文英的技术员。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王连生厂长亲切地称呼他为“李厂长”他们日夜操劳的身影遍布生产线的角角落落。事隔20多年,只要我们这些老员工聚到一起,就会对这两位厂长精诚协作,初创众喜基业的轶事记忆犹新,感慨万千。
清晰地记得,安装四个提升机时的情形。当时没有手拉葫芦、吊车等起重工具,就在箱体位置四周搭起架子用绳子往上拽,一节一节都是这样用人力吊起来。几天下来,张斌虎、白成生、还有我等几个人眼球睁的通红通红,浑身上下不舒服,特别是胳膊和腿发困麻地厉害,手心手掌都脱了皮,厂里领导破例指示我们休息了两天。
土窑试产阶段显得异常的不易,厂里主要领导干部就住进煅烧车间,由王连生厂长带白班、王斌虎书记带夜班,一住就是两个多月,和大家一起学煅烧技术,研讨工艺知识,总结实践经验,用文字形成了众喜公司第一份“煅烧安全技术操作规程”。直到质量稳定、产量达标他们又拖着疲惫的身躯去干其它工作。
1984年深秋季节,随着第一批水泥出磨包装,岐山县第十六建筑公司(原岐星建筑工程队)、岐山县第十四建筑公司(原五丈原镇南星建筑工程队)首先在蔡家坡、高店以及周边地区推广使用,即时投入宝鸡市场,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用户的信赖、经受住了市场考验和业界的肯定。后来日产20吨、年产7000吨的“众喜牌”水泥远远销到河南、新疆等地区。
那一年,岐星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享受到了养老金,群众喜气洋洋,都说众喜水泥为岐星的未来撑起一片湛蓝天空,许多年轻人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投入到了众喜的伟大事业中;那一年,众喜水泥良好的口碑和社会效益使十里八乡的村民们看到了广阔的“钱景”。带动着周边群众纷纷添置车辆拉石头、拉土、拉水泥,他们一拨接着一拨驶上了致富大道。
忆往昔,峥嵘岁月稠。每当我想起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,我就感慨万千、激动不已。当时的困难那么多、那么大,我们都能一一克服,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。现在,我们又面临着资金短缺、销售不畅等难题。但是,我坚信人定胜天,建厂初期那么大的困难都能克服,现在还有什么能难倒我们众喜人?所以,我们要振奋精神、鼓足干劲、团结一心、扎实工作。希望大家始终牢记:
没有我们众喜人克服不了的困难,
没有我们众喜人解决不了的难题,
没有我们众喜人迈不过去的坎!
凤凰山公司物监总务科员工:高昌林自述